地 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前湾港路579号 山东科技大学 发展规划处 邮 编:266590电 话:0532-86057149E-mail:fzghc@sdust.edu.cn
岁末年初,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的消息温暖了金陵古城的记忆。2018年12月22日下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百余名学生来到大桥上,南京长江大桥三面红旗的设计者、九十高龄的钟训正院士和南京长江大桥文物保护设计负责人、东南大学副教授淳庆,边走边说,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课。1968年,钟训正带领团队上桥28天建好了桥头堡,而现在,淳庆与团队历时26个月给这座大桥细细地“复了原”。 在长江两岸,像东南大学这样师生几代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贡献力量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前,江苏正处于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长吴政隆明确提出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探索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引领性发展。面临新时代的历史性任务,江苏高校努力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精准对接区域需求,走出了一条集聚资源、协同创新、引领发展、服务地方的融合发展之路。据统计,2018年度江苏高校新增科技项目数增长22.05%,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4.42%,全省高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数跃居全国第一,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不竭动力。 打造区域战略发展的新型智库 2018年3月,由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研究”正式开题。这一课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精神为指引,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经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新一届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江苏迅速落实推进。这一过程中以南京大学为首的江苏高校成为“排头兵”。2015年,江苏设立9个重点高端智库,以高校作为牵头单位的有8个;2016年,江苏设立15个重点培育智库,以高校为牵头单位的有12个。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江苏高校智库加快转型发展,更为重视聚智辅政、突出务实管用、实施精准攻关。其中,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东吴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等一批高校智库成为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咨询平台。 立足于海洋强国发展战略,江苏科技大学近两年海洋装备研究院成功进驻镇江国家高新区,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创新基地,向实践、实用转型。“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特色办学支点,学校一举改变了教师研究分散、重学术轻应用的局面。”该校党委书记葛世伦介绍,目前有近300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多项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 “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批高校成为国家和省的思想库、智囊团。”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新型智库为破解发展难题开“良方”,为社会有序治理供“钥匙”,也推动着江苏高校不断放大办学特色,在服务国家和区域中迅速发展,形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 围绕国家和区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形成智库。近两年,江苏各高校的智库还形成更为强大的“智库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苏高校贡献了全省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数保持全国领先。 2018年12月28日,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成立。与一般的智库相比,该研究院阵容堪称“豪华”,由陈骏、贾承造、邹志刚、周成虎和沈树忠5位院士担任院长。“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新时期提升高校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表示,学校目前形成以经济转型与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研究、智库评价与研究等为主攻方向的专业性智库群。 江苏是“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在过去的几年里,以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淮海工学院“一带一路”(连云港)研究基地与江苏省“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和智库集成优质学科资源,开展全面、系统、跨学科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焦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大力推动协同创新 2018年5月16日,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推进会暨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协同创新成果展示洽谈会在苏州大学召开。这也意味着,协同创新第一建设五年期顺利结束,第二建设周期进入实施关键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产教融合”。在江苏,这一步伐迈得沉稳和坚定。在教育部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江苏共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5所高校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入选,入选高校总数位居全国各省份前列。 江苏支持相关高校及协同创新中心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不断加大对原始创新、应用技术研究的力度。“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的科研协作模式,取得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介绍,到2018年底,江苏已建成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305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效不断凸显。据了解,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目前直接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有45个,直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71个,服务面覆盖了9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目前,由南京大学牵头建设、主要参与的国家级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多达21个。“如今,我校各协同创新中心不仅在重大理论、科研问题和关键技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在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也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介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03-28
岁末年初,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的消息温暖了金陵古城的记忆。2018年12月22日下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百余名学生来到大桥上,南京长江大桥三面红旗的设计者、九十高龄的钟训正院士和南京长江大桥文物保护设计负责人、东南大学副教授淳庆,边走边说,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课。1968年,钟训正带领团队上桥28天建好了桥头堡,而现在,淳庆与团队历时26个月给这座大桥细细地“复了原”。
在长江两岸,像东南大学这样师生几代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贡献力量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前,江苏正处于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长吴政隆明确提出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探索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引领性发展。面临新时代的历史性任务,江苏高校努力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精准对接区域需求,走出了一条集聚资源、协同创新、引领发展、服务地方的融合发展之路。据统计,2018年度江苏高校新增科技项目数增长22.05%,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4.42%,全省高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数跃居全国第一,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不竭动力。
打造区域战略发展的新型智库
2018年3月,由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领衔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研究”正式开题。这一课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精神为指引,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经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新一届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江苏迅速落实推进。这一过程中以南京大学为首的江苏高校成为“排头兵”。2015年,江苏设立9个重点高端智库,以高校作为牵头单位的有8个;2016年,江苏设立15个重点培育智库,以高校为牵头单位的有12个。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江苏高校智库加快转型发展,更为重视聚智辅政、突出务实管用、实施精准攻关。其中,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东吴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等一批高校智库成为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咨询平台。
立足于海洋强国发展战略,江苏科技大学近两年海洋装备研究院成功进驻镇江国家高新区,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创新基地,向实践、实用转型。“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特色办学支点,学校一举改变了教师研究分散、重学术轻应用的局面。”该校党委书记葛世伦介绍,目前有近300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多项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
“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批高校成为国家和省的思想库、智囊团。”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新型智库为破解发展难题开“良方”,为社会有序治理供“钥匙”,也推动着江苏高校不断放大办学特色,在服务国家和区域中迅速发展,形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
围绕国家和区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形成智库。近两年,江苏各高校的智库还形成更为强大的“智库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苏高校贡献了全省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数保持全国领先。
2018年12月28日,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成立。与一般的智库相比,该研究院阵容堪称“豪华”,由陈骏、贾承造、邹志刚、周成虎和沈树忠5位院士担任院长。“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新时期提升高校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表示,学校目前形成以经济转型与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研究、智库评价与研究等为主攻方向的专业性智库群。
江苏是“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在过去的几年里,以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淮海工学院“一带一路”(连云港)研究基地与江苏省“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和智库集成优质学科资源,开展全面、系统、跨学科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焦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大力推动协同创新
2018年5月16日,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推进会暨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协同创新成果展示洽谈会在苏州大学召开。这也意味着,协同创新第一建设五年期顺利结束,第二建设周期进入实施关键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产教融合”。在江苏,这一步伐迈得沉稳和坚定。在教育部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江苏共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5所高校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入选,入选高校总数位居全国各省份前列。
江苏支持相关高校及协同创新中心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不断加大对原始创新、应用技术研究的力度。“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的科研协作模式,取得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介绍,到2018年底,江苏已建成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305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效不断凸显。据了解,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目前直接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有45个,直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71个,服务面覆盖了9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目前,由南京大学牵头建设、主要参与的国家级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多达21个。“如今,我校各协同创新中心不仅在重大理论、科研问题和关键技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在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也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介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