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前湾港路579号 山东科技大学 发展规划处 邮 编:266590电 话:0532-86057149E-mail:fzghc@sdust.edu.cn
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统筹规划、完善选拔机制、优化培养模式、强化师资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融合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的意见》,统筹校内优质资源,稳步推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注重学科融合,推进“大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探索物理学与化学、生物科学、材料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等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融汇学科内创新资源,确保相关政策落地落实。设立“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大地学试验班等,集聚地质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等“拔尖计划”学生,努力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地学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五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促进拔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聚焦创新潜质,完善选拔机制。实施基础学科“零年级计划”,搭建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与国内部分中学的合作沟通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强化协同育人。开展新生入校“二次选拔”,持续完善拔尖学生选拔机制,科学制定选拔方案和标准,不断优化选拔流程和环节,提供多渠道的专业咨询服务,帮助新生深入了解各个基础学科,遴选对基础学科有志向、有志愿的优秀学生。各拔尖基地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多元评价、择优录取,为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提供机会。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申请—考核”制,健全学习成果多元考评体系,开展长周期、过程性、科学性评价,基地内每学年实施“柔性”考核,注重学生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着力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 聚焦内涵建设,优化培养模式。以应对未来发展变革为目标,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如,哲学拔尖基地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积极构建新文科特色课程体系;地质学拔尖基地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建设大地学融通课程、新型地质学课程。注重“通专融合”,以“悦读经典计划”“科学之光”等课程为依托,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拓展多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开设学科前沿课程,突出创新性和挑战度,激励学生以创新之志勇攀科研高峰。注重科教融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科特色开设“项目制”课程,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放校内外各层级研究基地资源,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科学研究与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境外实验室访问、国际科考、短期交流、国际学术会议等,帮助学生开拓国际学术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本研融合,探索实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贯通式培养模式,推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学制贯通、培养路径衔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攻读基础学科研究生,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聚焦成长引领,建强师资队伍。建立突出学科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特色书院,由知名学者担任首席教授,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导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如,哲学拔尖基地成立“爱智书院”,打造“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的师生共同体文化;生物科学拔尖基地成立“秉志书院”,传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科研报国志向。在各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设立责任教授岗位,在课程体系规划、教学模式改革、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咨询,持续完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涵盖“学业—学术—生涯”的导师指导体系,为每名拔尖学生配备多位导师,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给予学生全流程、全方位指导帮助,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坚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统筹规划、完善选拔机制、优化培养模式、强化师资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融合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的意见》,统筹校内优质资源,稳步推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注重学科融合,推进“大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探索物理学与化学、生物科学、材料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等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融汇学科内创新资源,确保相关政策落地落实。设立“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大地学试验班等,集聚地质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等“拔尖计划”学生,努力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地学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五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促进拔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聚焦创新潜质,完善选拔机制。实施基础学科“零年级计划”,搭建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与国内部分中学的合作沟通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强化协同育人。开展新生入校“二次选拔”,持续完善拔尖学生选拔机制,科学制定选拔方案和标准,不断优化选拔流程和环节,提供多渠道的专业咨询服务,帮助新生深入了解各个基础学科,遴选对基础学科有志向、有志愿的优秀学生。各拔尖基地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多元评价、择优录取,为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提供机会。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申请—考核”制,健全学习成果多元考评体系,开展长周期、过程性、科学性评价,基地内每学年实施“柔性”考核,注重学生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着力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
聚焦内涵建设,优化培养模式。以应对未来发展变革为目标,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如,哲学拔尖基地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积极构建新文科特色课程体系;地质学拔尖基地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建设大地学融通课程、新型地质学课程。注重“通专融合”,以“悦读经典计划”“科学之光”等课程为依托,开设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拓展多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开设学科前沿课程,突出创新性和挑战度,激励学生以创新之志勇攀科研高峰。注重科教融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科特色开设“项目制”课程,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放校内外各层级研究基地资源,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科学研究与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境外实验室访问、国际科考、短期交流、国际学术会议等,帮助学生开拓国际学术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本研融合,探索实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贯通式培养模式,推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学制贯通、培养路径衔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攻读基础学科研究生,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聚焦成长引领,建强师资队伍。建立突出学科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特色书院,由知名学者担任首席教授,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导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如,哲学拔尖基地成立“爱智书院”,打造“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的师生共同体文化;生物科学拔尖基地成立“秉志书院”,传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科研报国志向。在各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设立责任教授岗位,在课程体系规划、教学模式改革、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咨询,持续完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涵盖“学业—学术—生涯”的导师指导体系,为每名拔尖学生配备多位导师,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给予学生全流程、全方位指导帮助,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坚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